《美国基建的慢动作:休斯顿机场改扩建背后的故事》
说起休斯顿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火箭队、姚明,还有那句经典的休斯顿,我们有麻烦了。但你知道吗?这座城市还有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大工程乔治·布什洲际机场D航站楼的改扩建项目。我不是来看热闹的,我是真刀真枪参与过这个项目的人。干了几年后,我只想说,这个工程简直能把人拖到心力交瘁,但它也教会我不少东西。
十年前,我从东海岸的一家设计公司辞职,背上行囊飞到了得州。为什么?因为我听说那里有一场难得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机会,要新建和改造一个国际航站楼。这种事在美国少之又少啊,美国基建这些年可是出了名的不景气,大多数地方都还是靠几十年前修好的老破路、旧桥梁撑着。所以,当时觉得这是天赐良机,不来试试就太可惜了。
刚加入团队的时候,我兴奋得不得了。但很快,那点激情被现实一点点磨平。我跟你讲,这机场当年的设计图纸居然大部分丢失!对,你没听错,一份完整的数据档案都没有。一开始我们根本不知道地下埋着什么,只能像考古学家一样挖掘1970年代手绘出来的草图,然后再用现代技术重新测量做模型。不夸张地说,那段时间连厕所管道怎么走都是谜团。有一次,工地挖开一片区域才发现下面竟然藏着废弃多年的电缆系统,全体傻眼。
不仅如此,这个D航站楼还要边拆边盖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一半旧建筑继续营业接待乘客,而另一半则推倒重来。这可不是简单搭积木的问题,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无数部门审批协调,包括航空公司、空管局、安全机构等等,有时候光是约一次会议,就要等三个月。更别提各种扯皮和妥协,从窗户材料到灯光颜色,都争论不下数轮。我记得有次某航空公司坚持要求登机口附近装特定类型插座,用以支持他们的新设备,但其他航空公司的代表直接拍桌子:凭什么?!结果我们硬生生看了一整天他们吵架。
而且,说实话,美国这种大型公共工程最头疼的一点就是效率低下。从方案敲定,到资金落实,再到实际施工,中间隔了一条永远填不满的大河。在中国可能两三年完工,在这里,你等上七八年都算正常。而偏偏就在进度稍微顺利些的时候,新冠疫情来了。当时全球客流锐减,公司高层甚至差点决定暂停整个项目。不过幸运的是,虽然施工计划延迟好几年,总算没有完全停摆,现在回头看,也许这是一种另类坚韧吧即便速度慢如蜗牛,也还是咬牙完成了任务。
当然,对于我个人来说,在这个过程里经历最多的,其实是文化冲击和自我适应。一开始来到德州,说话都有障碍,本地同事带着浓厚乡音,还夹杂各类专业术语,对非母语者非常不友好。另外,大公司的官僚体系让我几乎崩溃,上级之间互相甩锅,下属之间勾心斗角,经常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该给谁汇报工作。不过,人嘛,总归是逼出来成长的,为了解决沟通问题,我专门列了一份内部缩写词典,还在业余时间恶补相关知识。渐渐地,同事们也开始认可我的努力,让我负责更多关键环节。有趣的是,到后来竟然有人跑来请教新人适应指南,学长模式上线!
去年底,新D航站楼终于正式落成,总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,比原先翻了一倍。这建筑外观挺漂亮,高大的钢框架配合玻璃幕墙,看起来既现代化,又透亮宽敞。不少旅客第一次使用就忍不住拍照发社交媒体点赞:哇哦!感觉像换了个世界!不过,你问问业内人士,他们肯定会撇嘴:花这么多年才搞出这玩意儿,中国同行早在四五年前已经搬进去了吧?
确实,从速度来看,美国基建现在完全追不上中国。同样规模甚至更复杂一些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,仅用了不到五年就拔地而起;而我们的D航站楼却耗费近十年时间才缓缓推进。如果单纯比拼效率,那绝对没法打。但是话又说回来,美式龟速之所以还能运行,也是因为它依赖过去几十年来累积下来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传统,不至于全盘崩塌。例如,即使这次遇到了诸多挑战,新终端楼竣工后整体效果仍获得一致好评,而且将服务寿命拉长至少20年以上。然而问题在于,当历史红利逐步消耗殆尽之后,美国还能不能继续维持这样的发展方式?
这个问题其实没人敢明确回答,因为答案可能并不好听。从亲历者视角出发,有些方面确实令人抓狂,比如漫长等待、不够灵活、多方博弈。但同时,它也体现了一种独特逻辑哪怕前途未卜,也尽力把现阶段资源发挥到最大极限。如果未来政策调整或者理念变革能够加速推动类似项目,那么或许还有希望,否则只能任由滞后性进一步扩大,被其他国家超越抛离。
总而言之,这趟旅程对我是苦乐参半。在吐槽中学会理解,在折腾中找到意义,是不是可以称为一种人生收获呢?